
一个父亲抱怨: “我之前打他,他还能听一听,后来我知道打孩子不好,我就好好说,可是他还是不听!真恨不得还是揍上一顿!”。
孩子不听话,是很多父母教育小孩中的主要烦恼之一。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小孩: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生阅历,掌握了那么多育儿知识,还是搞不定孩子!

面对“不听话”的熊孩子,作为父母还有很多课题需要学习和成长。

一、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小孩?独立的而不是听话的!
每个家长心里都住着一个“听话”的小孩,都希望自己小孩能做到:
- 说完不准哭,他马上把眼泪收回去;
- 教育要分享,他马上把手里的东西拿给对方;
- 喊了吃饭,他马上放下玩具起身坐落在饭桌前;
- 要求睡觉,他立刻关掉电视机上床睡觉;
- 命令阅读,他立马坐下看上三个小时的书;
- ……
我们好希望小孩能自动自发。
表面上我们的理由是:都是为你好!
这背后对父母真实需求是:省心!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对好的小孩评价是:乖 & 听话 & 懂事!
然而,听话就真的好吗?更有可能是对个性的压制!
不听话并非都是坏事。意志力、生命力超强的小孩都有自己主见!

所以,我们不要看表面的乖巧,我们好看看背后的东西
比如我们常说的“人来疯”,背后更可能是:
- 借以引起大人的关注
- 自控能力还没有真正养成
- 家长过度溺爱导致无度
- 家长过度严厉造成的反弹
- 客人的放纵挑逗
有如我们常说的“人来羞”,背后更可能是:
- 自身内向的性格
- 进入敏感期
- 家长过度关注
- 家长焦虑传染
- 家长的夸张言行导致小孩抗拒
哪些以“叛逆”的名头的不听话行为,大多都是思维成熟、情感独立、三观成型而产生的自主思考并指导行为的过程。其实是“独立人格”的觉醒。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年代,物质条件丰富,见识广,接受信息量距地啊,加上父母甚至几代人的呵护,自然个个聪明淘气,顽皮可爱。

二、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家长?做权威型家长!
在教育中,很多家长常用武器无外乎讲道理、打骂或是理解,没想到:
- 总是讲道理—成为唠叨
- 总是打骂—激发反抗
- 总是理解他—变为溺爱
我们要避免思想家卢梭说的三种无益的教育方式。

该做怎样的父母?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鲍姆林德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在60年代研究了一百多个家庭,发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的差别就在两个维度上:
维度一:响应程度。
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有爱心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冷冰冰的拒绝。
维度二:要求程度。
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那么根据这两个维度划分出的四种教育风格如下:

专制型:高要求、低响应。
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高,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却是低响应的。
这种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男孩易怒且伴随攻击性,女孩信赖性强,面对挑战多回避。青春期易叛逆,长大后要么叛逆成功找到自我,要么没有自我,什么都听父母的。
忽略型:低要求、低响应。
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低甚至没要求,当然对孩子的需求也看不见。
四种教养方式中,疏忽型家庭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大。儿童期依恋行为、认知及情感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缺陷,攻击性强。到了青春期,冷漠、孤僻,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放任型:低要求、高响应。
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低,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却是高度反应。
这样家庭产生溺爱。溺爱不是爱,溺爱是父母情绪和情感的自我放任。在儿童期容易冲动、叛逆,对成人既苛刻又信赖,责任心差,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到了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沉迷网游、犯罪等。
权威型:高要求、高响应。
也就是我们说的爱和规则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智慧型父母和理想家庭。
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在儿童期有高水平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在青春期社会和道德意识高,学业成就高,人际关系和谐。
对号入座,看看我们自己是那种家长,对小孩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养方式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也并不能意识到教养方式的后果。
但是,有意识的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让我们都朝更好的教养方式努力:做一个权威型的家长。
三、怎样给孩子讲道理?
生活中,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事事讲一番道理,不但无用,反而会让孩子们厌烦。
想让孩子懂道理,少讲大道理。

用孩子能理解的口语、行为来证明道理,才是最好的讲道理。
用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获得了认可,孩子才认可你,也才会接受你的道理。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从关心孩子开始,从激发孩子情感开始。

四、可以打骂孩子吗?
为了让孩子听话,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打骂。
然而,这并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能耐的家长不需要打孩子。
没能耐的家长打了也没什么用。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中表达了不当惩罚的弊端:
“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一种奴隶式的脾气。棍棒威逼的时候,儿童会屈服,会假装服从;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惩罚时,他便会放任自己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根本不会由于体罚的方法有所改变,相反会在他的身上继续增长,而且经过这种约束之后,一旦爆发起来往往更加凶猛。”
林汉达《教育心理学二十讲》也表达了棍棒教育的弊端:
“儿童不知道应当避免惩罚的事,而只知道规避施惩罚的人。儿童因玩耍或不用功,被父亲打了一顿,他怕了。怕什么呢?怕去玩耍么?怕不用功么?不是的,他所怕的是父亲,只要父亲不在,他仍会去玩耍,仍会不用功的。”
所以,教育,并不是打骂,而是让小孩敬畏。只要孩子心中有父母,教育就会容易得多。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对敬畏教育总结如下:
“父母如果在子女记事之前,就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子女的意志变得平和近人,那就可以使它自然成性,不会引起子女的反抗和怨恨。唯一应当注意的是,这样的管教着手要早,并且要坚定不移,直至他们养成一种敬畏之心,对父母的顺从没有一点勉强。这种敬畏的心理(必须及早培养,否则,要恢复这种敬畏的心理就很劳心费神,还得通过体罚,耽误的时间越久就越费劲)一旦建立起来之后,那么,儿童就不会过分任性,他们将来长大成人较为懂事之后,靠着这样一种心理就能管束得住,用不着棍棒、责骂以及其他种种使人受到屈辱的惩罚了。”
一旦建立起来之后,那么,儿童就不会过分任性,他们将来长大成人较为懂事之后,靠着这样一种心理就能管束得住,用不着棍棒、责骂以及其他种种使人受到屈辱的惩罚了。”
所以,教育,并不是打骂,而是让小孩敬畏。只要孩子心中有父母,教育就会容易得多。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对敬畏教育总结如下:
“父母如果在子女记事之前,就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子女的意志变得平和近人,那就可以使它自然成性,不会引起子女的反抗和怨恨。唯一应当注意的是,这样的管教着手要早,并且要坚定不移,直至他们养成一种敬畏之心,对父母的顺从没有一点勉强。这种敬畏的心理(必须及早培养,否则,要恢复这种敬畏的心理就很劳心费神,还得通过体罚,耽误的时间越久就越费劲)一旦建立起来之后,那么,儿童就不会过分任性,他们将来长大成人较为懂事之后,靠着这样一种心理就能管束得住,用不着棍棒、责骂以及其他种种使人受到屈辱的惩罚了。”
敬畏的背后就是树立规则。
规则不但起着约束作用,同样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父母依据情绪的随心所欲。

树规则要点包括:
- 从小事开始树立规矩,长期执行。
- 立规矩要信号明确、后果明确,共同遵守。
- 就事论事,温柔而坚定。
有时候,作为父母更苦恼的是有人在惯孩子,要么是另一半,要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然后就急于吧自己的管教方法强势执行下去,这不是树规则。
因为惯孩子的问题背后是观念的差异。
而教育观念的矛盾本质是价值观的矛盾。
有调和这种矛盾的能力,强势把自己方法贯彻下去,以为这是树规则。
这只会把孩子教育问题演变为家庭战争。
树规则恰恰不需要粗暴的判断和一厢情愿的命令。
这只会造就孩子更加倔强。
当孩子自由时,他不会倔强。
当孩子明白规则的背后,他才会遵守。

五、需要跟孩子做朋友吗
很多父母自己从棍棒教育底下出来的,特别反感这种方式。
于是乎,开始和孩子做朋友。
不幸时的是,这样只会让孩子多了一个不合格的朋友。
却少了一个可以引导自己的爸爸/妈妈。
因为教育中人格平等很重要。
人生经验传递、榜样示范也很重要。
孩子的同龄朋友很多,父母却是唯一。

面对孩子,如何引导


发布者:欧芝士,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ouzhishi.com/?p=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