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打磨
总想指望憋大招,一鸣惊人,结果多半因达不到期望而难以坚持。
其实,每一个优秀的背后,都是不断输出,根据反馈不断打磨和迭代,用时间和情感浇灌出来的。
在与对象的互动中逐步强化了那些有共鸣的点,找到了抵达价值彼岸的桥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种个性化的“品牌”就像河流一样随着山势自然流淌,并非刻意塑造。
从常识出发
咨询人总有个毛病,什么事都找理论依据,总希望从书中寻找答案。
过时的是知识,不过时的是常识。
知识并不能给出答案。很多时候,已经有了念头,只是犹豫,需要通过理论给自己下决心的勇气。
知识不能对摇摆的内心增添一丝决心,放下知识,依赖朴素的常识,遵从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决定,才是执行的基础。
特立独行
管理需要合作,需要情商,需要人情事故。
领导力需要做个有异常值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需要刻意模仿。
这一点特立独行的孤独,可以冷静地看待世界,抵抗时间消磨掉棱角。
为人所不为,为人所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样子。
放下经验
经验是优势,也可能是包袱。
“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我以前这样做过,证明不行。”
不要拿过去的经验套用到当下的新技术、新环境下。
要创新,要成事,要么变得“年轻”,要么依靠年轻人。
技术思维的局限
当我们习惯于技术思维时,就是典型的“探照灯”,只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当下的事情,无法看清自己的行动在超越职位边界范围的影响。
这种视野的局限,行动自然受限,但凡自己不能百分之百掌控的,都难以推动和改变。
只有理解了自身局限,训练自己关注自己之外,看看自己所在的“系统”,找到“杠杆点”,才能做成事情,扩大自我影响力。
个性的影响
易卜生说,人性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以为藏着核心、本质的东西,结果还是洋葱,层层下去找不到内核。
知识和技能最外层容易看到,也容易改变的,我们把那些看不到不易改变的称为个性、天赋或者性格。
长远来看,所谓个性、天赋或者性格对人的影响更大,然而,这样的内核却难把握和改变。
修养
子曰:道不远人。
成长并没有太多高深的大道理,都是一些朴素的法则,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但一次做到容易,长期坚持则比较困难了,这就是自我修养,或者说儒家的功夫所在了。
走出舒适区
做自己看起来简单,不就是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么?
然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因未曾经历、外界压力,或不自信,我们不敢迈出舒适区,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当下的“假面”。
正视自己,不把无聊当舒适,跳出自我逃避,做回真正的自我,一点一点突破,才是真正充实而又自由的“舒适”。
读书避坑
少凑畅销书热闹,那些“时髦“的理论大多数如时尚流行一样来了又去,作为谈资可以,当不得真;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式的书籍也要绕道走,所谓“5步实现”、“倍增”之类骗子居多。
读书要思考自己是什么基础,需要入门、解决问题、强化实践,还是提升境界与视野?有了目的和针对性,再找到合适自己的书单。
立足岗位
组织越规范,对岗位角色与职责要求也会越规范。
清晰而全面的岗位职责体系才能确保各司其职,管理有序,让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关乎对组织和他人的承诺,也是自我内在意义感获得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