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常常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还幻想着理想的世界。现实没那么如意,常常碰壁,于是开始反抗,继而或反思,或妥协。
从反抗到抱怨,甚至绝望,然后浑浑噩噩过一辈子,这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从反抗到反思,逐渐构建出自己的准则,就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产生的开始。
一提到为人处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肯定是身边那些“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人际高手,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几个秘诀,让自己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于是乎,一些已经与这个社会妥协的所谓过来人,开始卖弄自己一点经验之谈,要么流于琐碎,要么失之偏颇。
年轻人又能指望从里面得到什么呢。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重构着与自己的关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需要坚实的原则,需要一定的格局,更需要拿捏的分寸。不要指望从别人的闲言碎语中获得为人处世的精髓,虽然能给我们一点启发;也不能简单从知识中掌握为人处世的秘诀,虽然它能打开我们的心扉。
为人处世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是人生修养大体系,需要认知、体悟、践行。
一、什么是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也就是为人+处世,也就是处理与自己(为人)、与这个世界(处世)的关系。
要理解为人处世,我们首先要区分清楚它与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关系。
- 为人处世:基于个人品质、动机而展现出来的个人修为与对待世界积极、消极的修为和生活方式。
- 为人处事:更多的是基于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
- 接人待物:基于个人经验与技巧的具体与人交往,事务处理的技巧与规范。

大多数人会把为人处事与为人处世混用,笼统指代做人做事的修为、原则和方法;甚至把为人处世、为人处事与接人待物三者混在一起,笼统指做人做事的修养、原则、方法和技巧。
本提问及大多数回答应该是把三者都涵盖了的“为人处世”(下文的内容为方便起见也都按照三者混合理解)。
二、为什么需要提高为人处世
1、今天的我们缺了一堂人生修养课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中,有坚定的儒家文化信仰,有成熟的体系,也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内容中大多是人生修养课,那些理学家们也会践行修身养性。
如今,传统文化与我们有了距离,哪怕喜欢的,也是远观欣赏的多,身体力行的少。一些所谓禅修班、致良知学院等,也是举办者目的不纯,参与者猎奇消遣的多。
我们从小接受的德育及思想政治课既失去了权威的号召力,也缺乏了生活化的感染力,变得形式化了。当然,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本身更多的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家国责任,也缺乏自我修养的内容。
今天的小孩更多接受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然而父母本身处在一个东西文化混杂的时代,在教育中既想保持中国式家长的权威,又想学西方平等人格教育的精髓,结果是不伦不类,无所依凭,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为人处世体系,也缺乏相应知识。
经常有人问:能不能给我推荐一本提高为人处世的书?认真想一想,还真有点难。也许你可以从一些传统文化书籍感悟,但晦涩难懂,对普通人门槛太高了;你也可以找些西方现代心理学书籍读读,多少也会有所收获,但太碎片了。当然,更广泛的为人所知的就是西式鸡汤《人性的弱点》了。
2、有大志,自然需要提高为人处世来匹配
立志,对一个人非常重要。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的故事广为流传,正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才会有王阳明在心学路上的上下求索,并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同样,为人处世也需要志向的牵引。我们不能为了为人处世而提升为人处世,最终只能修炼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
当个人有实现自我,改变世界的理想,自然就需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良好的为人处世修为与技巧也才有更大价值。
常说“人本无罪,怀璧其罪。”如果德不配位,品德能力与获得的地位等不匹配,自然难防小人害,也没有能力和手段对付小人。
三、怎么提高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提升是一个体系性工作,需要有内在的自我体悟,也需要外在自我修炼,需要知的提升,更需要行的锤炼。

1、觉察与反省是改善的开始
为人处世,做起来不一定很难,但能意识到一定很难。那些为人处世差的人,经常会罪别人而不自知。
同样,为人处世的改善,需要机会和场景。
情绪就是一个人当下状态的指示器。日常生活中,因不善做人,拙于做事带来负面糟糕的他人和自我评价,常常带来糟糕的情绪。
我们要随时要对自我情绪状态的感知和觉察,特别是那些因为挫折困惑带来的负面情绪。
关于反省,大多数人都会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反省当天的行为,并配合相应的静坐冥想。这样效果当然不错,但对人的自律要求较高,最好还有师傅的指导,门槛较高。
我个人经验是,作为普通人,最方便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反省,在每一个强烈的情绪和行为的当下花几分钟觉察和反省一下,不断强化自我情绪感知能力,以及人际感受的命感性,并借机检点自我行为和改善的效果。
当我们有强烈情绪(如高兴、卑怯、愤怒等),我们需要及时自我觉察与反省:
-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绪?我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以前产生过这样的情绪吗,是强烈了还是减弱了,背后的需求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 这个情绪给我会带来什么,会给对方带来了什么?(以及这一次是变好一点,还是变差一点)
- 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做些什么?(以及上次反省的内容是对的吗,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做到,可以改善什么)
注意,不光是负面情绪需要反省,正面积极情绪的一样需要
比如有人表扬:你这次太厉害了,我们都没搞定的问题,你搞定了!不要光顾了开心,甚至真的觉得自己很厉害,我们需要借机自我觉察与反省:
- 我为什么这么开心,有虚荣在作祟吧,我怎么越来越在意别人评价了?
- 我真的哪有这么厉害,还是和以前差不多,这次功劳并不都是自己的,他这么说是因为在这次合作中我对他的功劳认可太少了!
- 我需要找个机会把对方的功劳公开表达以下,以后要学会主动表达对别人的贡献的认可与欣赏。
当我们没有强烈情绪时,我们也要敏锐的感知自己的情绪:
- 我当下心安吗?(是充实的吗,有没有不好的感觉)
-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觉?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
当然,对性格内倾的人,反省更容易养成一些,外倾的人可能困难一点。不管怎样,最好强制养成一个随时或定期反省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可能比较艰难,也可能需要记日记等行为手段来训练和固化。
2、长见识,知道才能做到
我们都不是天生就懂得为人处世,只是有的人足够幸运,父母为人处世较好,自己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就好些。大多数人需要后天大量认真而广泛的学习,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然后再在实践中修正提升。
而具体该学些什么呢,可能涵盖非常广,难以一一列举。这里重点说一说从传统文化入手的学习。
修身养性方面,传统文化涉及非常多。如孔子说的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又如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 诚:诚信为做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
- 敬:对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
- 静:静得下来,常年保持心静如水的心态;
- 谨:就是做人做事要严谨、踏实、不浮夸;
- 恒:做人持之以恒,做事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修身养性与为人处事智慧可以通过大量的儒家和国学经典等获得。
为人处世智慧推荐大家看看“中华人生智慧经典”系列(中华书局),如《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

3、找榜样,相信的力量
在为人处世上,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道理,毕竟不够真切,也难以真正理解背后的度,有人在生活中示范引领,就可以更好的做到;更重要的是,感知到现实中有人做到了,我们就会真的相信,才会更积极的怀抱希望努力。
记得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个老板,他做外贸公司,每次与他出去出差回到宾馆,基本上他都能跟自己的老婆打半个小时以上电话。而我自己,连给家人打电话习惯都没有,偶尔打一个也仅限于礼貌性的报平安。如果能经常性的与家人聊得很开心,那一定在日常生活中有高质量互动才能做到。他让我相信了工作和生活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平衡的,也激励着我努力经营家庭。后面我自己创业了,虽然忙,但我并不把忙作为借口,反而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夫妻沟通,借此我也养成了只要没有应酬,晚饭后都与另一半围绕楼下东湖公园散步一圈的习惯,不但沟通了,顺便把身体锻炼了。
我们要给自己找两方面都榜样,一是身边的良师益友,一是精神上的榜样指引。
- 首先,我们要自觉的在生活中找到良师益友,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长辈、领导,多跟他们交往与互动,他们可以随时启发我们。
- 其次,还要追寻自己的精神榜样,要找到那些经历跟我们相似的,追求与我们有共同性的,他们会带给给我们人生指引和精神以慰藉。
我个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寻找这样的精神榜样:
- 影视学习:我个人非常喜欢《大宅门》、《大染坊》、《胡雪岩》这几部电视剧,剧中主角们的一步步奋斗心路历程,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手段,对我来说就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示范。
- 人物传记:最近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曾国藩传》,让我真实感受到一个农家子弟如何一步步成长的。
- 文学作品:中学的时候,《平凡的世界》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让我走出了农村。
- 历史典籍:读史让人明智,我们自己遇到的问题,历史上早就发生过,也示范过如何处理。
4、事上磨,刻意练习形成习惯
我们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事上磨是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技巧落到实处的关键。

所谓事上磨,并不是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打击,被磨去了棱角,变得圆滑世故,时刻看人眼色,随时勾心斗角。
我们需要在事上磨是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定力和功夫,把自己的认知在实践中检验和纠偏,然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找到做事的度,训练自己的心智,发现真实的自我。
所以,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事提升反而没了个发力点,我们需在工作和生活中,好好跟父母、家人、朋友相处,工作与生活的每一次问题解决就是一次成长。
以上是我对为人处事提升的一些思考,并没涉及具体的为人处事技巧。其实,能写下来的都是一些“知识”,如果你愿意,网上这样的内容太多了,但这不足以提升我们为人处事智慧。
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体系,并不断沉淀、体悟和实践。欢迎关注,欢迎讨论。
发布者:欧芝士,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ouzhishi.com/?p=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