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四川贫困山区来,读大学前只有中考、高考去过两次县城,从大学到职场,因家庭条件限制,生活窘迫,社交贫乏,加上从小仅仅会读书,无任何特长,自然也是畏首畏尾。经历近20年职场历练,克服自卑,走上自强之路,借此机会总结自己克服的过程与体悟。

一、心态调整
1、正确认识失败和错误,不怕失败和丢脸,将其作为改善与成长的机会
如何做到呢?我个人经验是首先要正确评价失败和错误。能力有限,见识有限,自然会犯错,但不要被错误吓倒,这只是生活给我们的反馈,我们需要改善而已,其他人做得好更多是因为他们比较幸运,家庭条件好,见识好,天赋好,我们与他们并不在一个水平上竞争,前期比他们差些也正常,人生是长跑,只要给够足够的时间,我们是可以赶上去的,犹如龟兔赛跑,我们慢,需要更加努力而已。

记得大学毕业15周年同学会,让我有很多感触。记得刚毕业大家起点不一样,家庭条件好的进体制内多,个人素质好的进大企业多,当时我们宿舍一众个人平庸家庭普通的几个工作多有不顺,但等到15年后,勤奋努力才真拉开差距。不努力哪怕进入体制内也是普通公务员,进入大公司还面临失业的压力与风险(中年危机);而努力的体制内同学已经成为政府高官,当年工作差的只要努力的也已经成为公司高管或自己创业小有成功。
2、从自卑到自强,有足够旺盛的生命力,个性坚毅,不忘初心
古人云自胜谓之强。普通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不断折腾,从无数的错误中学到经验,自己战胜自己,不断自我成长。回顾毕业这二十年来多发展,最能概括的一句话应该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正因为不断尝试,才从不断创业失败中走出来,慢慢走上正轨。
小草柔弱,只要有足够旺盛生命力,再大的石头也压不住,弯曲着自己的身子也会从旁边长出来。
又如婴儿,如果是成人心智,学走路时摔倒几次,肯定就畏惧旁人嘲笑,不肯再试,后面只能爬行而一辈子学不会走路了。
我们一定要保持初心,保持婴儿般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专注于目标,一点点接近目标,别人评价只是参考,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了,我们就会踏实,就值得骄傲,也会自然而然走出一条自信、自新之路。

3、坚持长期阅读,增加阅历,强大内心
改变认知,改变气质还些一个长期的办法,我用得最多,坚持得最好就是读书。这么多年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并且少读网络文章,少刷公众号,微博。
那些传播广、推送给我们的热门文章大多都是套路,是一些浅显易见的道理,加上一些勾起我们情绪的手法,读来虽爽,但没什么卵用。我们需要的是有深度、有主题的阅读。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成长方式,也是知识含量最高、信息密度最大的学习方式。常见的一些视频课程、在线学习,大多都是把一些书上的道理弄得更通俗些,看起来更愉快些,但是这些二手知识,只能让我们明白一些表面的道理,到底如何做,还是原书讲得真切,认真读书,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掌握并践行。
至于读什么书,如果你是用心的,自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合适的推荐书单,或者高质量的书。我个人读书还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 一是可以找一些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功用类的书,弥补自己见识阅历不足,在做之前有一定认知,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修正强化;
- 二是通过好的小说、名人传记,找一些生活中没有的榜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命与奋斗,强大自己内心,激励着我们不断奋斗。
顺便提醒一句,如喜欢读书,最好还是先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等阅读技巧书籍,有技巧的读书,非消遣性读书,一定会更有收获。
二、日常训练
一个人的心态转变不是简单的道理懂了就通了,更需要在生活中的磨练、印证与体悟,是一个长期强化自我,改变自我的积累过程。
1、钱是人的胆,改变“稀缺头脑模式”,有选择的大方。
如果经济压力大,生活一定蹦得很紧,就跟手机随时处于低电量模式,心里随时是慌的,行为行动自然拘谨。贫穷太容易使人失去勇气与尊严,别人是享受生活,我们穷就只能有限生存。
稀缺头脑模式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研究认为: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贫穷是贫穷的原因,也是结果。一个人有底气,能硬气,最快的方法莫过于经济的改善。各方面宽裕起来,心态自然改变,行为自然向好。我们经常看到身边的人,当年贫穷,看起来各方面都平常,等到有一天发达了,其行为举止也就“富贵”了。

所以如果想要根本上改变,不要自我安慰,只有不断努力,如果工作提升了,事业有成了,经济自由了,一切举止自然从容有度。
但经济的改善总没那么快,而且也需要人先改变了,工作和生活才会有改善和有起色的可能(买彩票除外)。
所以在经济还没改善前,更需要要有方法和手段不断修炼和成长自己。
1)丢掉面子思想,该节约节约,以用心代替金钱
经济条件短期改善不了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觉得首要的就是丢掉面子思想,该节约的还得节约,不要为了面子让自己各方面吃紧。特别常见的是很多人因为经济紧张,反而更在乎面子。于是乎请一次客紧张半个月;回趟老家(给七大姑八大姨买礼物,显示自己混得不错)得过半年苦日子。
我比较佩服的一个邻居长辈,儿子刚毕业工作拿钱给他,他不但不要,反而按读书时生活费标准给儿子一笔“补贴”,说:你现在刚毕业,生活费用比学校高,加上还有各方面应酬,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如果真想孝敬我,这两年好好发展,等过几年工作好了,自然有余力照顾家里。(高,实在是高!)
所以,日常中交际与生活不要以金钱取胜,而是要以用心取胜。
- 穿衣要多逛逛品牌店培养审美,然后淘宝购买差不多的款式;
- 请人吃饭多找当地地道的小店(比如成都的“苍蝇馆子”),用特色打动客人;
- 送礼多揣摩对方喜好,以别致小礼物投其所好(如果对方太在意价格,那我们要考虑对方值不值得交往);
- 给家庭经济支援量力而行,顶住压力,先投资自己,让自己值钱,才能真正长期高质量回报父母,帮助兄妹……
2)偶尔给自己创造“宽裕”,对自己好一点
大的方面一定要节约,但在一些看似不必要的地方,一定要对自己大方一点,舍得一点。这些小的点滴花不了多少钱,但因为隔三差五来一下的话,对心态反而影响很大,我们会觉得生活还是经营得可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窘迫”和苦,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让自己踹不过一点点气来。
- 吃饭的时候偶尔点个“豪华套餐”,比如加个蛋,别老是点个最便宜的套餐;
- 一些高频使用器具、爱好用品,可以选择一些质量好价格高的,比如一块好的电子手表,一只稍好的笔;
- 买书大方一点;
- 表现好的时候奖励自己,如看场电影,买杯咖啡……
2、能力和关系获得认可,才有底气
日常拘谨,很多时候是自己缺乏被认可,找不到坚实的存在价值,自然就没底气,行为就会打鼓。
1)能力上获得认可,培养让自己“站得住”的特长。
如果从来都没有一件事比别人做得好,怎么可能有底气,怎么会自信。所以不管是什么,一定要有超越别人的长处。开个玩笑,哪怕喝酒厉害,在酒桌上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也会“嚣张”点:来来来,干一杯(谁怕谁);会唱歌,在KTV时候,才不至于躲在角落里,像个搞地下工作的,随时怕被人发现喊唱歌。

同样,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能力及态度开始,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底气与信心。
- 工作中塑造优势,前期没有能力和优势,就从态度开始,可以是更负责任,也可以是更积极,哪怕就是比别人仔细点,多检查两遍没有差错,或者图表漂亮点也是让自己自信的能力;
- 生活中培养一两个良好的爱好,打打球、写写字、做做饭,只要做好了,总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然后,就是长期的工作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和个人特长钻研,这需要有目标的长期磨练,在此就不赘述了。
2)关系中获得认可,经营出良好的自我生存空间
如果老是被冷落或忽视,老是面对批评,我们一定都跟刺猬一样,随时警惕地缩成一团。
只有在关系中获得了认可,与别人交流愉快,才会放松,才能解除那种随时绷紧的状态。
记得一天一个同学说:欧老师,你最近变化很大,越来越平和了。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有吗?我不是一直都是性格好很和善吗。回头来细细想想,那段时间与家人相处更顺畅了,同事关系也融洽了,随时都是愉快而安定的,不知不觉中变得平和而从容了,也就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这些不一样的状态。

所以,日常中用心经营生活,从身边开始,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好,人就放松了,气质也就好了。
- 每天抽点时间“专心”与家人聊聊天,倾听和认可即可,我个人习惯是经常与家人一起散步,不知不觉中天也聊了,人也放松了,身体都变好了,关键是与家人关系也经营好了;
- 同事见面,主动热情打招呼,见面第一下互动热情度为接下来的交往定下了基调,热情的招呼,可以很好地调动和调整对方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自己心情;
- 聚会中有熟悉话题多聊天活跃气氛,没话题安安静静倒水、拿纸巾,多服务大家也是价值所在;
- 节假日主动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偶尔送一点小礼物就更好了,让对方感受到你一直惦记着他就是最好的关系经营……
再往后就是沟通技巧、情商提升和人脉经营,这个需要慢慢长期培养,此文同样不赘述。
3)刻意提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常说细节见人品,与人交往的时候注意一些小细节,给对方一个自信、干练的印象,以获得认可;同时,这些小细节也会影响自我的感觉,增加内心自信值。经过长时间刻意自我提醒和调整,慢慢就会改变自己心态与行为,变得从容大方起来。

与人交往中多说以下三句话,强化自己的力量与决断:
- 正面回答勇于承担:“没问题“(内心告诉自己:我可以)
- 不害怕直接拒绝别人:“抱歉“(内向告诉自己:不行,请自己搞定)
- 面对错误记得原谅自己:“没关系”(内心告诉自己:我已经够好了)
日常中随时提醒自己注意行为、调整状态:
- 第一时间微笑,露出牙齿来;
- 与人握手带一点力量;
- 交谈中直视对方;
- 说话声音大声一点;
- 随时挺胸抬头;
- 走路稍微大步一点,迅速一点;
- 穿着注重整洁大方……
三、底层认知
大方从容背后是本质是自信。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是气质的根本。
我个人推荐如《医治受伤的自信》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我个人因为专业关系,涉猎过大量心理学方面书籍,这些心理学知识不足以让我去影响和改变别人,但更好理解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还是绰绰有余。
有关自卑有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与理论,我这里简单列举《医治受伤的自信》中的观点,让大家感受下好的心理学书籍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自卑常见表现主要体现出缺爱、无能、自我否定、犹豫不决、过度焦虑等,每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产生原因,了解产生原因会让自己减少一定困惑与自我否定。

《医治受伤的自信》认为自信是“自尊”、“自信”、“肯定”三层结构的金字塔,上下级之间彼此影响,彼此体现。从而也得到了三层通用解决方案:


以上是我这些年的一些不断改变自己,强大自己的点滴认知,供大家参考。
当然,语言是贫乏的,还有很多感受没办法在这里一一展开,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也敬请大家关注,我后面会陆续分享二十年来的所思所想,提供一些做人做事的心得体会。
发布者:欧芝士,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ouzhishi.com/?p=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