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电视铺天盖地的都是汶川地震的报道。并且大多数是24小时滚动直播。这种报道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是空前的。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灾区的最好方式。不过遗憾的是转动每个台,基本上都会看到同一个面孔用同样的基调说话。这就让我疑惑。难道每个记者看到的东西,心中感动的东西都一样么?
其实,在报道中,我们远远可以做得比这多:
1、能否在挖掘“新闻价值”同时,考虑一下接受采访者和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个别记者在救灾现场一直采访被困人员和营救人员,是否会影响营救进度?立即采访受伤人员,是否考虑到其身体虚弱,最需要的是休息?
2、能否在报道灾难时,能看到更多的方面。在报道过程中,不能仅仅报道现场救人、安置得多好的歌颂式报道。应该能看到更多,更好的还原事实。比如说一直说缺少帐篷。那电视上怎么不见没有帐篷的人怎样在雨中度日的场面呢?我相信这样的场面更能激起大家捐赠的热情。其实,简单的就帐篷就可以有很多话题:比如现在的帐篷有多少,分配到什么地方,如何分配的,大家如何使用的,哪些人没有?没有的人情绪怎样?更不用说网上流传的成都出现了救灾专用帐篷被人拿来自用的东东,此资料可自行搜索。甚至我们还可以倡议成都这些地方把自己的帐篷捐出来支援灾区,这样不是比那些专家在电台上讲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在外面过夜了更管用么!当我们的眼睛更多的从灾区人民视角看问题的话,大家就能更好认识到灾区的困难,而不是认为好像灾区所有人都该是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感激,过得很好。
3、能否分台或分板块,丰富灾难报道内容。比如少儿频道就该做些地震知识的卡通;科教频道就搞些地震知识讲座,并且回顾一下唐山大地震和国外的大地震案例,让我们对比和学习下;而影视频道则可以播放些励志电影电视;经济频道则分析一下地震对经济的影响,探讨一下灾后经济政策的应变。这样可以让我们明白灾难的更多方面,也明白生活并不仅仅是灾难。
4、能否考虑到受访者和受众心理。看看这几天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抱着要把你弄得痛苦流涕的目的。要么是惨不忍睹的场面,要么是感动得要死的场面。当然,我们是该注意和宣扬这些这些瞬间。可是,除了这些呢。我们有没有考虑是不是每个受众的是否能承受这些,不一定要把所有血淋淋的场面都播放出来,应该有个度,让大家有个选择。更重要的是,那些接受采访的,有很多是儿童,而让他们在媒体面前一次次揭开自己的苦痛,并且这么大面积的传播,难道对他们的心理没有影响么?我们采访的时候考虑过没,有没有技术处理过,采访的记者有没有心理学相关知识?所以,这次心理学界给媒体的建议显得特别可贵(见附)。
5、还应该有思考和批判的功能。在媒体报道过程中,除了强调灾难的史无前例,政府和人民的同心同德,是不是还应该有些冷静的声音呢?比如为什么地震没有预测,背后的科学难题是什么?为什么大面积学校倒塌,背后是否有“豆腐渣”工程?这次地震救灾工作有没有不及时不如意的地方,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如此等等。
我们该感谢这次媒体的付出,让我们知道了真像。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社会的传统价值观还是存在的。当然,我们也有理由对它们的期待更高。
—
附: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媒体的建议
其中对儿童的采访注意事项如下:
1、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
2、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
3、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4、采访前应说明采访材料会用于什么地方,怎样用;
5、对同一个儿童采访不宜太多,一次即可,不能重复采访(如果已经有媒体采访过了,其它媒体就不能再采访);
6、保护儿童的心灵,否则容易因重复创伤经历而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而再次创伤;
发布者:欧芝士,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ouzhishi.com/?p=4639